赋权观众的目光式民主评格林著人民之眼观众时(3)

来源:人民军医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年07月08日 09:10:5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当凝视成为人民权力的来源和行使方式时,它就意味着,人民这个概念被重新理解。依照格林的观点,将人民视为一个大众观看者,并不是说观众始终都在

当凝视成为人民权力的来源和行使方式时,它就意味着,人民这个概念被重新理解。依照格林的观点,将人民视为一个大众观看者,并不是说观众始终都在观看同样的政治事件,而是指任何公民都可以“用观看能力被动地经验政治”,他们形成了一个集体并因此有了“集体利益”。(第29页)就观看能力而言,它的均质性和普遍性更高,因此更具包容性;当观看能力成为定义人民概念的基础元素时,它也就意味着人民能够随时随地持续出场。在这种情况下,面对野心家篡改事实片段的操纵行为,人民获得了对于煽动的免疫力。既然人民只是凝视领导者(观看政治),又能对后者进行审查和监督,那么对实行全民投票理应不需要再过度担忧了。①参见兰德摩尔为《人民之眼》撰写的书评:Hélène Landemore,“The Eyes of the People:Democracy in an Age of Spectatorship,by Jeffrey Edward Green,”Political Communication,Vol.28,No.3,2011,pp.。因此,目光式民主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反民主理论对人民的恐惧和认为他们无能的认识,进而为作为观众的大多数公民成为民主政治的积极建设者打开了通道。

更加重要的是,凝视这一权力机制,也将产生与目光(观众的观看)方式保持一致的规范性原则。凝视以领导者公开出场为前提,这就需要“依赖于非目光的资源(如选举)”(第10页)。格林承认这一条件性,但他未予或不能进行充分论述的地方还包括两点既定事实,它们一方面是造成观众公民的缘由,另一方面又是目光式民主实际谋求改进的方向:其一,选举制民主是目光式民主的初始制度环境,它要求领导者必须公开出场,但此时观众公民只能被动地从候选人中间进行选择;其二,观众公民被排除在政府运作过程之外,只能消极地接受政策结果。在这两个方面,观众公民都因既定制度的约束处于被动境况,但是如果他们能够抓住其中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发挥作用的空间,那么就可以实现转换:在第一个方面,候选人利用媒体宣传塑造自己的形象以及观众公民的认识;在第二个方面,领导者同样利用媒体操纵观众公民的认知,把自己的利益篡改或修饰成人民的诉求,最终进入政治议程形成政策。显然,只有能够控制媒体使之不被操纵,观众公民的凝视权力才会真正发挥作用。因此,目光式民主建设的重点是消除领导者对出场条件(媒体资源以及出场程序等)的控制,让观众公民能够从凝视这一目光角度行使自己的权力,最终形成基于凝视机制的规范性政治理想。

在目光式民主下,领导者需要不断公开出场并设法赢得人民的关注和认可。对于人民来说,不管是投票还是决策乃至立法都不再是具有优先性的事情,他们需要做的只是紧盯着任何领导者可能出现的场合,然后对其进行集体凝视。由此,在政治中观看“未排演”的内容已经成为对人民来说真正重要的诉求;正是在此过程中,人民占据了超然的位置,领导者反而成为被动的一方,他被要求去赢得和维系人民的关注和认可。就此而言,目光式民主提供了某种矫正性平等,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民主的平等原则的实现。进一步说,此前的民主合法性观念其实已经陷入困境,它以之为基础的主要参与形式和大多数公民经验政治的方式处于分离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新的能够将后者整合进来并予以引导的规范性理想应运而生,它就是坦诚性政治(the politics of candor)。

目光式民主意图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理解民主运作的方式。首先,通过赋权观众,目光式民主让监督领导者成为实现民主的关键所在。换言之,人民权力作用的对象从法律转换到领导者身上。其次,人民通过凝视的方式行使权力,实现了对领导者的监督。最后,坦诚性(candor)这一规范性原则开始成为引导民主探索的关键性理想。(第156-157页)

按照目光式民主,坦诚性并不是一种个人品质,而是一种制度性要求,即“领导者不可以操控自己公共出场(publicity)的条件”(第12页)。在格林看来,领导者“在公开场合露面时不能预先彩排、预先计划,也不能用权力自上而下操控,而是应该面对自发性公众事件的全部风险和不确定性”(第12页)。概言之,坦诚性就是剥离领导者对出场条件的控制,迫使其积极迎向观众公民并致力于得到他们的关注和认可。通过坦诚性的制度建设,人民以凝视的方式在领导者公开出场的时候对之进行检查和监督。由此,民主运作的重心领域从传统的立法和审议转移到了领导者受到人民观看、判断和评价的情况上来。与此同时,坦诚性还能够帮助人民在领导者公开露面的情况下区分事件与伪事件。(第19-23页)所谓“伪事件”(pseudo-event)是指处于领导者实际控制之下,可预测和旨在影响乃至操纵观众的表演,其目的不是征求意见而是攫取忠诚;事件则是指自发的、不可预测的、时刻潜在被批评的情况,它是领导者之所以能够维系人民关注的重要因素。

文章来源:《人民军医》 网址: http://www.rmjyzz.cn/qikandaodu/2021/0708/481.html



上一篇: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体育为人民思想与实践的传承
下一篇:韦拔群百色起义领导人之一

人民军医投稿 | 人民军医编辑部| 人民军医版面费 | 人民军医论文发表 | 人民军医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人民军医》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